在台灣,性侵害犯罪是嚴重侵犯性自主的行為,不僅社會關注度高,事發後往往都會搬上新聞,法院量刑也趨於嚴厲。
若不幸被控告性侵,無論是強制性交、強制猥褻,或是乘機性交、乘機猥褻,甚至涉及性騷擾防治法的案件,都可能面臨重刑與名譽損害。因此,了解法律規範、常見案例,以及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護策略,對被告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本文大致說明現今常見的性侵訴訟類型與對應的辯護策略,讓您遇到此類指控時能妥適面對。
台灣性侵害犯罪的法律基礎
強制性交罪(刑法第221條)
- 行為人以強暴、脅迫、恐嚇、催眠術或其他違反意願的方法,對他人為性交者,處三年以上、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- 此罪重點在「違反意願」與「性交」的結合,若行為人強行進入被害人身體(包含以性器官、手指),即使未完成射精,也屬於既遂。
- 若有多人共犯、對未成年人、持械、拍攝影像等情形,則依第222條加重,處七年以上。
強制猥褻罪(刑法第224條)
- 若行為僅達到「猥褻行為」,例如脫衣、觸摸性器官,但未進一步性交,也構成強制猥褻罪,法定刑為六個月以上、五年以下。
- 若有多人共犯、對未成年人、持械、拍攝影像等情形,則依第224-1條加重,處三年以上、十年以下。
乘機性交罪、乘機猥褻罪(刑法第225條)
- 不同於強制性交,乘機性交是「利用」被害人不能或不知抗拒,例如醉酒、昏迷、心智缺陷、熟睡等狀態下與之性交,處三年以上、十年以下。
- 若僅為猥褻行為,處六個月以上、五年以下。
- 實務上,被害人是否屬於「不能或不知抗拒」常成為爭點。
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
- 若意圖性騷擾,乘人不及抗拒而親吻、擁抱或觸摸他人私密處者,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。
- 最常見的情形是在擁擠的捷運上偷摸人家屁股。
- 此罪為告訴乃論,須被害人提告才會追訴。
實務上常見的性侵案件樣態
- 醉酒、昏迷情境下的乘機性交
許多案件發生在聚會或夜店,當被害人飲酒過量,甚至失去意識時,行為人趁機性交,這也是俗稱的「撿屍」。法院的重點在於被害人當時是否屬於「不能或不知抗拒」。 - 一夜情後的「合意與否」認定
一夜情後,被害人事後反悔或感到被欺騙,或是事後想想越來越不對勁,更有一種情況是一方有男女友的情況,為了怕一夜情東窗事發,因此鋌而走險控告對方性侵,此種情形在實務上屢見不鮮。 - 職場或校園中的權勢性侵
上司對下屬、師長對學生,利用職權或信任關係進行強制性交或猥褻,最主要是加害人利用了與被害人間權力不對等的地位實施性侵犯罪。
性侵案件的辯護策略
爭點一:被害人陳述
所有性侵案件的開始,有十之八九都是從被害人口中陳述出來的,因此被害人陳述內容是否前後一致?邏輯有無矛盾?就是訴訟攻防中最大的重點了,一名優秀的律師可以檢視被害人陳述的筆錄,從中查找可能的疑點。
爭點二:補強被害人陳述的證據(補強證據)
性侵案件被害人只有被害人陳述是不夠的,實務上為了避免被害人故意構陷他人,因此發展出「補強證據理論」,也就是除了有被害人指稱自己被性侵以外,必須要有「獨立的」其他證據來源證明此事。
例如被害人A稱自己被侵犯,A跟B講了,這樣B仍然不是獨立的證據來源,因為B所知道的都是A告訴他的,所以這裡就欠缺補強證據了。
爭點三:被害人事後的行為
被害人在事發後有無呼救?事發後有無持續跟被告往來?這些都是判斷標準之一,雖然實務上現在大多採所謂的「沒有理想的被害人」的理論,也就是被害人未必需要呼救,滿足社會對被害人的期待,但被害人事發後的反應,仍為判斷有無侵害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。
爭點四:對話紀錄佐證
現今通訊軟體發達,因此事發後被告和被害人間通訊軟體的互動情形尤為重要,最常見的就是被告在事發後連忙跟被害人道歉,這些後來都被拿出來作為定罪的關鍵證據了。
律師在法庭上的角色
律師不僅是被告的辯護人,更是程序正義的守護者。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,陪同當事人製作筆錄,避免您「多說多錯」,也可以在質問被害人的程序中,找出被害人的供述破綻,最後也可以判斷目前的證據有幾分把握,是否要認賠殺出,及早跟被害人和解,這些都是律師能協助您的事情。
律師提醒與法律風險
- 性侵罪刑度重:強制性交、乘機性交最低三年以上,屬於重罪。
- 告訴乃論 vs 非告訴乃論:部分罪名須被害人提告才追訴,但強制性交等屬非告訴乃論,即使撤告,檢方仍可起訴。
- 社會觀感影響大:即使最後判決無罪,被告仍可能承受長期的社會標籤與名譽損害。
- 保護管束及性教育:除了被判決有罪以外,在認罪且受緩刑的情形,為避免再犯,被告往往都需要接受保護管束及性教育課程,會使後續處遇拉得非常漫長,可能長達2-3年,影響工作就職。
結語
性侵害犯罪涉及當事人的自由、名譽與未來人生,是極為嚴肅的法律問題。若您或家人遭遇相關指控,務必及早尋求專業律師協助。律師能從證據檢視、程序保障到法庭攻防,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權益。
本文係依當時之法律所撰寫,法律如有變動,請依最新法規為準。法律適用因個案事實不同而有差異,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律師,以保障您的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