租賃住宅租約必知規範:房東不可忽視的注意事項有這些!

依《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》第5條規定:租賃契約出租人及承租人間視為具消費關係,因此適用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相關規定。

現行法下,只要是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,房東就要留意《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》、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的相關規定,確保契約符合法律要求,避免違規受罰。

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

根據內政部頒布的《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,租賃契約分為「應記載事項」與「不得記載事項」。房東在擬定租約時,必須嚴格遵循這些規範,否則將面臨相關罰則。

  1. 應記載事項
    1. 內政部頒布的《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,總共明定了20項的應記載事項。
    2. 包含:一、契約審閱期:契約審閱期間至少3日。二、房屋租賃標的:房屋標示(住址、地號、專有及共有面積)、租賃範圍(房屋位置、車位、附屬設備)。三、租賃期間:起止日期。四、租金約定及支付:租額、租期、支付日期及方式。五、擔保金(押金)約定及返還:押金<2個月租額、返還時間。六、租賃期間相關費用之支付:管理費、水費、電費、瓦斯費。七、稅費負擔之約定:房屋稅、地價稅、印花稅、簽約代辦費、公證費、公證代辦費。八、使用房屋之限制:使用方式、住戶規約、轉租、出借、他人使用、轉讓。九、修繕及改裝:房屋或附屬設備損壞之修繕、房屋改裝設施、房屋返還回復情況。十、承租人之責任:承租管理保管房屋責任、損害賠償責任。十一、房屋部分滅失:租賃關係存續中房屋滅失責任及權利歸屬。十二、提前終止租約:得否提前終止、通知、違約金(不得超過1個月)、預收租金返還。十三、房屋之返還:遷出戶籍、屋況及設備點交、未繳清費用支付。十四、房屋所有權之讓與:租約存續、押金與預收租金。十五、出租人終止租約:終止租約條件(未繳租金或應負擔費用達2個月、違反使用限制、擅自改裝設施)。十六、承租人終止租約:終止租約條件(房屋損害定期未修繕、房屋損毀未減少租金或維持租賃目的、房屋有危及居住人安全健康)。十七、通知送達及寄送:通知方式及住址。十八、其他約定:是否公證、公證內容、保證人。十九、契約及其相關附件效力:生效日、繼受人效力。二十、當事人及其基本資料:出、承租人姓名、統編、地址、電話、電子郵件信箱。
  2. ★★★不得記載事項
    1. 不得記載拋棄審閱期間。
    2. 不得記載廣告僅供參考。
    3. 不得記載承租人不得申報租賃費用支出。
    4. 不得記載承租人不得遷入戶籍
    5. 不得記載應由出租人負擔之稅賦,若較出租前增加時,其增加部分由承租人負擔。
    6. 不得記載免除或限制民法上出租人故意不告知之瑕疵擔保責任。
    7. 不得記載承租人須繳回契約書
    8. 不得記載本契約之通知,僅以電話方式為之。不得記載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。
    9. 不得記載承租人不得申請租金補貼
  3. 違法罰則
    1. 違反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,根據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第56-1條規定,令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,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;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,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,並得按次處罰。房東們千萬要注意!

房屋出租,房東須特別注意的租賃條款

  1. 失火責任
    1. 如果未特別規範,就租賃標的使用時發生火災,依照民法第434條規定,只有承租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要負責賠償。這樣的規定在現今的時空背景下,對於出租人可能會有權利保障不足的疑慮。
    2. 上述失火責任屬於任意規定,房東可以特約排除。
    3. 防五燈如要排除,可以租約載明「承租人應負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,保管、使用租賃住宅,並排除民法第434條之適用。」
  2. 連帶保證人
    1. 如果擔心承租人違約不支付房租、違約金時導致求償無門,在簽訂租約時可以額外約定連帶保證人及相關條款,確保租金及損害賠償的履行
  3. 違約金與損害賠償
    1. 預定責任針對承租人常見且不容易舉證的違約事由,出租人可以事先約定好,如果承租人違反約定,應該要賠償的金額。
    2. 請注意,違約金的高低要合理,如果約定過高,上法院時法官可以將違約金酌減至0元。房東提供的家具、附屬設備等,如果房客有破壞等情形,可以先約定賠償的金額。
  4. 押金
    1. 押金收取,不得超過2個月之租金總額,並應約定返還條件與時間。
  5. 租屋爭端解決
    1. 住宅租賃爭議,出租人或承租人得向直轄市或縣(市)政府申請調處,並免繳調處費用。

結論

  1. 租賃住宅市場關係到房東與承租人的權益,房東務必確保租約內容符合法律規範,避免違規罰鍰,也能確保租賃關係穩定,保障雙方權益。
  2. 為了慎重起見,也可以找律師幫忙撰寫、審閱租約,保障自己權利。

本文係依當時之法律所撰寫,法律如有變動,請依最新法規為準。法律適用因個案事實不同而有差異,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律師,以保障您的權益。